如何将丰富的海水资源转化为极度紧缺的淡水资源,补齐发展的短板,成为缺水地区的当务之急。日前,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将把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作为解决该省沿海地区水供应问题的重要选项。
业内专家认为,该政策将给拥有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和实现设备国产化的水处理企业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带来利好。我国海水利用关键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技术可靠、经济可行、日趋合理。业界初步估计,山东省未来2年将释放规模较大的海水淡化市场。
山东海淡引领全国 青岛董家口项目创纪录
山东作为我国北方严重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仅为315吨,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属北方严重缺水地区之一。同时山东又是一个海洋大省,全省海岸线长达3024公里,约占中国大陆海岸线的1/6,海水资源十分丰富,对海水进行综合利用前景广阔。
目前,山东省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28个,产能达37.6万吨/日,居全国首位,且不乏万吨级及以上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比如山东规模最大的2个海水淡化工程是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和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工程,产能均达到10万吨/日,积累了丰富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
其中,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由于其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设计、建设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而备受业界关注。
据了解,该工程由青岛水务集团和高科技环保企业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联合投建,采用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自主研发的海水淡化反渗透膜技术,该技术具有耐压能力高,运行成本低,脱盐率高且稳定等特点,打破长期以来海水淡化膜技术的国际垄断,入选了“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并获得“中国专利奖”。
项目投入使用后,既满足了董家口经济区内的工业用水需求,也可以有效补给西海岸新区居民生活用水,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反渗透膜材料研发于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
成本与国际持平 技术经济破解海淡产业发展瓶颈
长期以来,经济可行性是制约海淡产业发展的瓶颈。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出台海水淡化相关支持、鼓励政策的刺激下,以及我国自主研发实力的不断升级和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国内的海淡成本与国际水平基本持平。
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技术超过20余种,从大的分类来看,主要分为蒸馏法(热法)和膜法两大类。据山东省海洋局局长张建东日前向媒体介绍,我国热法工程吨水投资约0.55-0.8万元,膜法工程吨水投资约0.5-0.75万元;造水成本约4-8元左右。以青岛董家口海淡工程为例,10万吨/日反渗透工程投资约6亿元,吨水总成本约4.25元。
而现在国际淡化成本在1美元/吨以下,最低达0.53美元/吨。可以看出,国内的海淡技术已开始显现价格优势。
未来,随着我国海淡技术在降低能耗上的技术升级、进一步扩大规模化生产,以及新材料、新装备涌现,海淡成本还有望进一步下降,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海淡工程选择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和设备已成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