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示范操作净水器
饮用水安全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课题,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人类有80%的疾病和52%的儿童畸形、死亡等都与饮用水水质不良有关。而在我国,因为水质不良所引起的地方病时有报道,因水质污染所引起的新发病种情况日益增多,饮水安全为净水器行业迅速崛起提供了发展契机。
“净水”时代到来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净水设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兼秘书长邓瑞德告诉记者,“目前,净水机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普及率已高达78%以上。而净水机在国内的大中城市普及率仅在10%以内。
《2015净水行业蓝皮书》显示,2013年至2014年水处理行业销售额分别为72亿元、12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2.5%。2015年水处理市场销售量达到789万台,销售额规模将达到192亿元,未来市场潜力巨大,其中饮水机份额将进一步减少,仅占销售额的10%,意味着中国水家电正从“饮”时代向“净”时代跨越。
相关资料显示,在对净水机认知度的调查中,知道净水机的消费者已经有73%,其中有购买欲望的消费者占31%。也就是说国内民众对终端饮用水处理设备的总需求量为4亿台左右。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净水设备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顾久传告诉记者,我国未来净水器的成长空间巨大。
虽是净水,也有排放水的浪费
“纵观北京市各个居民小区及家庭,净水器的使用率已经很高,极大满足了市民使用合格饮用水的需求,但带来的净化排放水的浪费还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北京市政协委员董双良通过自身使用和实际走访了解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净水器主要是反压冲水过滤装置,是一种经济环保的净水方式,不足之处是有约30%的废水要排掉,这还只是设备标注的指标,实际上排出的废水量远远超出这个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秘书长张皎专门算了一笔账:“目前在北京的居民小区中,至少安置着1万台这类自动售水机。这就意味着使用这类机器制水,全北京的居民小区每天要白白浪费3万吨水。如果按每户三口人月消费10吨水来计算,这类净水机每天浪费的水足够3000个家庭用一个月。这还没有包括成千上万购买同样工作原理家用净水机的耗水量。北京尚且如此,如果在全国推广,净化过程中浪费的水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北京是缺水城市,这样浪费太可惜了!设备制造商关注的是产品销售和利润;消费者关注的是价格;而政府应该将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对此,董双良委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净水器厂家设置相应门槛,在京销售净水器必须配置废水收集装置。家用净水器可以配置水箱,小区净水装置配置储水井,废水可以用作中水补充水或绿化用水。
科技创新有望对净水排放水利用带来曙光。记者在北京金沙集团1862cc成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了解到,其自主研发的膜技术可最大限度减少废水排放,成功实现废水比2.5:1,也就是说净化1杯纯水只产生0.4杯废水,远远超过当前的1:2.3的标准。
多头管理需规范
“净水市场最大的问题在于多头管理。”顾久传说,在目前净水器生产企业中,尚有无证企业近2000家。
“净水市场的需求,让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群雄逐鹿,但普遍现象是大企业小部门或者是小作坊在做。”顾久传告诉记者。
“1999年后,卫生部门对净水器实行行政审批的市场准入制。但是,由于地域广、市场大,卫生部门人手不足,市场监管乏力,除了按上级通知,集中检查、突击行动外,一般都‘民不告,官不究’。”邓瑞德告诉记者,净水器市场鱼龙混杂,净水器产品良莠并存,非法生产和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行业内恶性竞争剧烈,严重影响整个行业的声誉和健康发展。
此外,行政审批时间过长也是影响市场规范的不可忽视因素。“比如申领卫生批件,门槛不是很高,小厂和个体户都能办到,但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特别是申领时间一般需半年或半年以上,导致新产品从研发试制成功到批量生产上市销售中间需要很长的时间间隔,这对于新品开发是很不利的,让企业开发新品失去了先机。”顾久传告诉记者,“有时,正宗产品的卫生许可批件还没拿到,市场上已冒出大量的假冒产品。因为申领批件的流程和时间太长,有的企业会采取边生产销售、边申领批件的办法(俗称先上车再补票)。”
邓瑞德也指出了国内外净水器行业竞争的不平等问题。“由于国外没有净水器生产的行政许可,我国卫生部门也无法到国外(境外)去进行现场审核,所以造成进口净水器生产企业生产监管缺失。其后果导致净水器中的‘假洋鬼子’泛滥,进口净水器质量也无法保证,如2011年就查出11种进口净水器产品质量不合格。”
“对于净水器质量的监察,目前却仍处于一个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的局面。在目前国内市场中,包括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监等各个部门,参与对净水器行业的管理,但由于没有一个主导部门,导致各个主管部门责任不清,协调性差。”顾久传对记者表示,“多头管理亟须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让净水器市场规范化发展,更好地为民生服务。”